2023年1月15日凌晨3点,玉山主峰海拔3850米处,气温骤降至零下15度。登山者陈志明因严重高山症倒在风化石堆中,卫星电话传出断断续续的求救声:“我的氧气...用完了...”此时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接到讯号后,立即启动高山救援机制。
救援队长李明哲回忆:“当时雷达显示锋面即将来袭,能见度不到5米,我们必须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找到他。”这是玉山近十年来最恶劣的救援条件。
第一批救援队带着高压氧舱袋和加温输液设备冒雪攀登。在海拔3500米的碎石坡,队员王建民突然指向悬崖:“看!反光!”——那是登山者背包的防雨罩在头灯下的微弱反光。
“患者已出现肺水肿前兆,必须立即下撤”
——随队医生刘医师的卫星通话记录
此时一场垂直高度300米的绳降救援在暴雪中展开。救援队员用身体围成挡风墙,在陡峭的冰壁上搭建临时救护站。直升机因气流剧烈无法靠近,只能空投医疗物资。
定位技术:通过登山者手机的紧急求救坐标,误差仅3米
生命监测:远程医疗系统实时传输血氧数据(一度降至68%)
气象预测:超级计算机精准推算2小时救援窗口期
当救援队用岩钉固定担架时,陈志明突然抓住李明哲的手:“我女儿...明天生日...”这句话让全体队员红了眼眶。他们用保温毯包裹患者,以人体接力方式在冰壁上传递担架。
清晨5点42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担架终于抵达排云山庄。陈志明的血氧浓度回升到90%,直升机随即将其送往嘉义基督教医院。主治医师惊叹:“在极端环境下存活8小时,这是医学奇迹!”
三个月后,陈志明带着定制的蛋糕再访玉山管理站:“这个生日蛋糕,献给在云端的守护者们。”救援队收到的感谢卡上写着:“你们让我看见,生命在雪山之巅如何被温柔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