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玉山群峰还笼罩在靛蓝色的薄雾中,禅修营的学员们已静静坐在排云山庄外的观景台。海拔3402米的寒风中,只有呼啸而过的山风与逐渐清晰的呼吸声。这是「玉山禅修营」的第四天,三十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参与者,正经历着一场跨越生理与心理极限的高山修行。
一、云端上的止语修行禅修营创办人慧空法师擅长将自然地貌转化为修行道场。「海拔本身就是最好的禅师,」他在行前说明会中解释:「当身体需要对抗低氧环境,大脑自然会放下冗余思绪。」营队规定从登山口开始全程止语,连手势交流都尽量避免。这项设计让许多初次接触禅修的科技业主管倍感挑战——平日每小时处理两百封邮件的节奏,突然被压缩成只能关注自己的脚步与呼吸。
「最初八小时的山路像被撕掉声音的电影胶片,但正是这种无声,让我听见内心堆积十年的焦虑。」——金融业学员陈先生的心得分享 二、岩石间的哲学课不同于传统禅修盘坐形式,玉山禅修营将「行走禅」作为核心训练。每日拂晓前的碎石坡攀爬,要求学员以「抬脚知抬脚,落脚踏踏实」的心念移动。地质学博士出家的常驻导师圣严法师,常指着风化的板岩解说:「这些岩层经历千萬年挤压才露出地表,我们的烦恼何尝不是如此?」
最令人震撼的课程发生在主峰顶的日出时刻。当学员们迎着零下气温完成108拜朝山礼,云海倏然破晓的瞬间,多位参与者泪水盈眶。电子业工程师林小姐回忆:「那一刻突然理解法师说的『烦恼即菩提』——连刺骨的寒风都是唤醒觉知的助缘。」
三、星空下的内观对话高山禅修的特殊性在夜晚愈发凸显。由于排云山庄有限的光害,银河成为最恢弘的禅堂背景。每晚两小时的「星空内观」时段,学员们裹着睡袋躺在观景台,依照指导观察念头如流星般生灭。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王医师发现:「在平地需要刻意练习的『不评判』态度,在星空下自然涌现——面对浩瀚宇宙,所有计较都显得荒谬。」
四、下山后的持续练习禅修营虽仅七天,但设计有完整的后续系统。学员返程前会收到特制的「高度计念珠」,每颗珠子对应不同海拔的修行体验。慧空法师强调:「真正的考验从下山开始,如何在平地保持高山上的清明,才是修行真谛。」营队校友会定期举办「都市高峰会」,在101大楼观景台复刻高山禅修经验。
「玉山禅修最珍贵的礼物,是让我建立内在的高度计——每当被琐事淹没,就想象自己站在主峰回看尘世。」——出版业学员李总编的实践心得这个结合台湾地标与禅修传统的创新实验,近年已吸引国际关注。日本《禅之风景》杂志特别报导这种「动态禅修」模式,认为其成功将险峻高山转化为慈悲道场。正如一位学员在结营分享所说:「原来攀登的不是玉山,是自己心里那座名为『我执』的高峰。」
本文记录于2023年秋季玉山禅修营,参与者姓名已做隐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