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的薄雾中,龙潭古镇如同一幅未干的水墨画。青石板路蜿蜒至运河边,斑驳的木船静静停泊,船头系着的红绸随风轻晃。82岁的李伯蹲坐在船头,布满老茧的双手摩挲着船舷,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六十年摆渡故事。 李伯的乌篷船采用古法榫卯结构,船板选用百年香樟木,每道工序需经三十日自然阴干。船尾雕刻的盘龙纹样,藏着镇水祈福的古老智慧。当船桨搅动碧波,水珠沿着龙纹滚落,宛如蛟龙戏水。 据《龙潭县志》记载,这种木船营造技艺始自明代永乐年间,2014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全镇掌握全套技艺的匠人,仅剩7位老者。
非遗工艺精髓
七十二道传统工序 纯天然桐油防水 北斗七星船钉布局"我们这代人,命是刻在船板上的。"
李伯从褪色的帆布包里取出竹制酒壶,抿了口自酿的杨梅酒,声音突然变得清亮:"那年发大水,我撑船救了十七口人..."随着船身轻晃,他讲述起1983年的洪水救援、1998年的运河婚俗、2010年最后一代鸬鹚捕鱼人的谢幕。
岸边榕树上,市级非遗项目"水乡号子"传承人正在指导年轻人练习:「嘿——哟呵!浪打船头莫回头哎!」苍凉的调子与船桨击水声交织,惊起白鹭两三。
文化保护新举措
① 开设非遗研学工坊
② 开发AR运河漫游系统
③ 建立匠人数字档案库
暮色中的文创集市亮起灯笼,00后大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船模,全息投影重现古代漕运盛景。李伯的孙女举着手机直播:「这是爷爷做的船舵,转动时能听见水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