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蓟州区古城西南隅,一座通体素白的砖塔巍然矗立,这就是始建于辽代清宁四年(1058年)的蓟县白塔。这座平面呈八角形的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通高30.6米,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着辽代建筑特有的雄浑气韵。塔基须弥座的牡丹缠枝纹浮雕间,隐约可见明代修缮时填补的青砖,见证着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在这座建筑上留下的印记。
塔身南面的拱券佛龛内,一尊释迦牟尼石像结跏趺坐,其面相丰润的造型透露着唐代遗风,而龛楣处精雕的飞天乐伎又带有明显的契丹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塔刹部分,覆钵式塔肚承托着十三重相轮,这种将窣堵坡与密檐塔结合的创新形制,在中国现存古塔中堪称孤例。考古学家曾在塔心宫发现鎏金铜佛像、舍利函等辽代佛教圣物,印证了这里作为北方佛教传播中心的重要地位。
1932年,梁思成带领的营造学社考察队首次对白塔进行科学测绘。他们在塔檐裂缝中发现明代维修时嵌入的《重修白塔碑记》,碑文记载正统年间修缮时"补砌基座三十丈,重塑金身五尊"。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乡民自发用草席覆盖塔身,使其在日军空袭中幸免于难。这种文人学者与平民百姓共同守护文明火种的故事,为古塔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温度。
塔身八个立面暗合八卦方位,底层每面宽4米遵循《营造法式》规制。檐角悬铃共计104枚,风雨中清音可传数里。2018年修缮时,工人在第十层檐板夹层发现明代功德铜牌,铭文记载着某位信女"捐银五十两求子得嗣"的往事。这些隐藏的建筑密码,让冷硬的砖石开口诉说人间冷暖。
如今的白塔公园内,晨练的老者仍会对着白塔行注目礼,学画的少年用炭笔勾勒塔影轮廓。每当夕阳为塔身镀上金边,光晕穿透560个镂空塔窗,在地面投射出莲花纹样的光斑。这座历经18次地震、7次战乱依然屹立的古塔,正以它独特的时空韵律,串联起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
地方志专家李守仁曾说:"白塔的每一块砖都是活的历史书页,我们不仅要阅读,更要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