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子民在山裡尋找答案,而我們在部落的炊煙中,聽見了千年的迴響。」
走入雲端部落的清晨凌晨四點半,我們隨著布農族嚮導巴努的腳步,沿著霧頭山稜線蜿蜒而上。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達瑪巒部落尚籠罩在淺藍色薄霧中,石板屋簷角懸掛的露珠,折射出初醒的山林。巴努指著遠方玉山主峰的方向,用渾厚的母語吟唱起傳統獵前祭歌,聲波在山谷間層層蕩開,彷彿能喚醒沉睡的祖靈。
會呼吸的石板屋部落長老阿莉曼的工坊裡,黑曜石刀具與檜木雕刻散發著松脂清香。她演示如何將片岩劈成規整板材:「每道裂紋都是山神的指引。」這些取自河谷的石板,夏季能阻隔暑氣,冬季則吸收地熱,猶如會呼吸的活體建築。我們試著用傳統竹筒舀起小米酒,酸澀中帶著甘甜,恰似部落遷徙史的味道。
織紋裡的星月傳說在排灣族藝文館,八十歲的織娘伊荃手指翻飛,菱紋繡線上躍動著百步蛇圖騰。「祖母說每道紋路都要留下指溫,」她展示一件綴滿琉璃珠的婚嫁禮服,「這些藍色珠子像不像夜晚的星星?」館內收藏的貝珠古陶,記錄著族群與海洋的對話,某隻陶壺腹部甚至刻有獵戶星座的連線圖。
山林智慧體驗午後跟隨鄒族青年進入特富野古道,他隨手摘取黃藤心讓我們品嚐,清甜汁液勝過任何礦泉水。「辨認可食植物很簡單,」他輕撫一片姑婆芋,「蟲鳥不碰的別碰,葉脈有乳白色汁液的別碰。」當我們氣喘吁吁時,他遞來搗碎的五葉松針泡的茶,瞬間恢復元氣。這種代代相傳的生存哲學,比任何現代指南都可靠。
篝火旁的文化傳承夜幕降臨時,魯凱族頭目家前的廣場燃起篝火。年輕人跳著模仿黑熊擺動的舞蹈,女孩們頭戴百合花環吟唱古調。頭目分享部落正面臨的挑戰:年輕人口外流導致文化斷層,卻也出現返鄉青年用數位科技記錄母語。「就像這火堆,」他添入新柴,「既要守護火種,也要讓新鮮空氣流通。」
永續共生的啟示臨行前在部落小學看到令人動容的畫面:孩子們在彩繪牆上畫出玉山與彩虹橋,下方寫著「我們是守護山林的小種子」。校園菜園採用傳統輪耕制,芋頭田旁種著能驅蟲的香茅。這種將生態智慧融入教育的實踐,或許正是現代社會最該學習的課題。
臨別時,布農族朋友送我們一人一包紅藜種子:「記得啊,無論種在哪片土地,都要保持與天地的對話。」回程車上,我握著那些瑰紅色的種粒,忽然明白這趟旅程不僅是文化探訪,更是一場關於生命根系的尋訪——在玉山綿延的稜線上,每個部落都是文明長河裡閃光的礫石,靜靜訴說著人與自然永恆的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