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霞光穿透薄雾,为青砖黛瓦的明清古建筑群披上一层淡金色纱衣。2023年古建写生比赛在江南水乡周庄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美术爱好者齐聚双桥畔,用画笔开启一场与时空对话的艺术之旅。
比赛场地选定在张厅、沈厅等经典院落,参赛者需在6小时内完成创作。68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手持狼毫笔,在宣纸上勾勒飞檐戗角:这些曲线弧度暗合《营造法式》,每一笔都是与宋代匠人的隔空对话。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数码绘画区的年轻创作者,数位笔在iPad上快速游走,实时生成的3D建模图与实景形成奇妙呼应。
参赛者年龄跨度:16-78岁
使用媒介占比:水彩42%、油画28%、数字绘画20%、其他10%
最受欢迎写生对象:沈厅砖雕门楼、全福寺歇山顶、迷楼花窗
在永庆寺回廊,中央美院研究生陈墨尝试将AR技术融入创作:扫描画作可以看到建筑结构的分解动画。
不远处的茶楼里,自由插画师林小满用水彩记录下游客与古建的互动瞬间,画中老者品茗的侧影与斑驳窗棂相映成趣。
评委吴冠华教授点评:
"参赛作品呈现出三大特色——对《园冶》造园智慧的当代阐释、新型材料与传统建筑的视觉对话、数字技术带来的叙事革新。"
赛事特别设置古建知识问答环节,参赛者在绘画间隙通过扫码参与互动。实时数据显示:
知识点 | 正确率 |
---|---|
歇山顶结构特征 | 78% |
苏州香山帮技艺 | 65% |
宋式铺作层数 | 42% |
主办方同步启动"古建保护众绘计划",优秀作品将转化为文创产品,部分收益用于古建筑修缮。
当夕阳为马头墙勾勒出最后的金边,参赛者陆续交卷。评委组注意到一组特殊作品——聋哑选手用手语向志愿者讲解画作,指尖舞动与水墨渲染共同诠释着古建之美。赛事期间抖音话题#古建新生#播放量突破800万次,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劲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