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时,潭柘寺的晨钟穿透薄雾。这座始建于西晋的古寺,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柘树”得名,其龙潭泉水自古被奉为“京西第一灵泉”。踏着青石板路行至观音殿西侧,一方被苍松环抱的六角石井赫然入目——这便是传说中龙王布雨的龙潭。
《帝京景物略》有载:“潭水四季不涸,甘冽清冷,饮之祛百病。”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身着灰袍的僧人会在寅时举行取水仪式:
以菩提枝洒净泉眼
铜钵承接初涌之水
梵唱《大悲咒》三遍
年逾七旬的慧明法师告诉我们:“这水要分三瓢——一瓢供佛,一瓢入药,一瓢施与信众。”石壁上明代万历年间镌刻的《龙潭记》,字迹虽斑驳仍可辨“其味若醴,其性通灵”八字。
经地质部门检测,龙潭水属深层裂隙泉:
指标 | 数值 |
---|---|
pH值 | 7.3-7.5 |
锶含量 | 0.56mg/L |
流量 | 0.8m³/日 |
这种弱碱性软水恰好符合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所述煎茶用水的上品标准。古人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通过千年实践摸索出与科学数据吻合的取水智慧,令人叹服。
当我们用无人机航拍龙潭全景时,发现泉眼恰好处在寺观建筑的中轴线延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暗合《周礼·考工记》中“辨方正位”的营造法式。取水老者张建国说他每日步行五公里来此取水:“喝着这水,就像摸着北京城的脉。”
夕阳将银杏叶的影子投在古潭水面,汩汩泉声与檐角铁马叮咚和鸣。这一刻,科技数据与古老传说,宗教仪轨与市井生活,都在清冽的泉水中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