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康西草原上,月光如水般倾泻,篝火在暮色中跳跃,一场关于蒙古族灵魂之声的非遗文化盛宴徐徐展开。2023年秋,以“蒙古长调与马头琴之夜”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此启幕,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由国家级传承人宝音德力格尔领衔的长调表演团队,以《辽阔的草原》《孤独的白驼羔》等经典曲目拉开序幕。演唱者胸腔特有的“诺古拉”颤音技法,如风掠过草尖般自然起伏,将游牧民族对自然万物的崇敬融入旋律。七旬老艺人其其格玛的即兴吟唱尤为震撼,即兴填词的古老传统展现了长调作为“活态史诗”的独特魅力。 “长调是马背上的哲学,每个音符都在讲述草原的生命轮回。”——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巴特尔
《万马奔腾》:青年演奏家阿古拉以双马尾弓技法模拟群马嘶鸣 《天上的风》:传统五度定弦与现代交响乐团的跨界碰撞 非遗工坊:展示从选木、雕马头到蒙皮的完整制作工艺
当齐·宝力高大师率百人乐团奏响改良版《鸿雁》,琴箱共鸣产生的低频震动与草原晚风交织,观众席间隐约传来哽咽声。马头琴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的“潮尔”双声部演奏技法,更揭示了这件乐器作为蒙古族精神图腾的深层密码。
展区特设的“声景立方”装置引人驻足:通过三维声场技术,观众可聆听1950年代采录的原始长调,感受不同草原地貌对演唱风格的影响。现场扫码即可获取非遗传承人的360度全息教学影像,这种“活态传承+科技赋能”的模式,为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生机。
随着蒙古包形状的全景投影幕缓缓升起,观众仿佛置身迁徙的勒勒车队中。现场提供的仿古乐器试玩区排起长队,孩子们在传承人指导下笨拙却认真地拉动琴弓,稚嫩的琴声里透出文化血脉的延续。
当最后一缕琴声消散在星空下,篝火旁响起了自发的大合唱。这场非遗展演不仅完成了文化记忆的传递,更让现代人触摸到了游牧民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正如活动总策划所言:“我们不是在展示博物馆的标本,而是让古老的心跳继续共振在这个时代。”
(本文系虚拟创作,人物与活动细节均为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