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次讲座特邀生态学专家张明远教授,通过科学视角解析草原的生态价值、脆弱性成因及保护策略,为公众揭开这片绿色屏障的神秘面纱。
草原覆盖全球约25%的陆地面积,不仅是畜牧业的基础资源,更是重要的碳汇区与生物多样性宝库。研究表明,温带草原每公顷每年可固碳0.5-1吨,其碳封存能力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典型区域,支撑着2000余种特有动植物生存,形成独特的生态链条。
草原生态功能图谱
水土保持:草根网络可减少90%表层土壤流失
气候调节:蒸腾作用产生的湿气影响区域降雨模式
文化载体:孕育游牧文明与生态智慧
张教授指出,草原退化呈现链式反应特征:过度放牧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10%→地表反照率改变→局地降水量减少15%→鼠害爆发概率提升3倍。我国北方草原已有45%出现明显退化,原生植物群落被一年生杂草替代。
“当羊群密度超过0.8绵羊单位/公顷,草场自我修复机制将开始失效。”——张明远《草原承载力研究》
空间管控
实施草畜平衡精准管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动态监测网格,将放牧强度控制在植被生长曲线拐点之前。
生物工程
在浑善达克沙地等生态脆弱带,采用灌草复合种植模式,利用沙棘、羊草的共生效应重建生态屏障。
社区参与
发展草原碳汇交易项目,使牧民每亩草场可获得30-50元/年的生态补偿,实现保护与增收的双赢。
本次讲座将首次公开"草原健康指数"评估模型,该指标体系包含植被光谱特征、土壤微生物活性等12项核心参数。参与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草原认养计划,每份认养将支持100平方米草场的科学修复。
时间:2023年9月15日 14:00-16:30
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生态报告厅(同步线上直播)
报名方式:访问www.grassland-eco.cn/l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