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蜿蜒十里的翠竹山道,晨雾中忽见飞檐斗拱隐现。黑龙潭古寺青瓦白墙依山而建,千年古杏的虬枝探入院墙,潭水清泠之声与梵钟交织。住持明觉法师立于茶寮前,手持竹制茶则轻叩铜磬:「今日不谈佛法,且吃茶去。」
「茶烟透窗棂,禅意入瓯中」——宋·苏轼《汲江煎茶》
寺中《茶禅录》载:唐会昌年间,妙湛禅师于后山发现野生茶树,遂创「观水十二法」与「煮茶八观」相印证。明代雪窦禅师更提出「三沸三昧」之说——初沸如婴儿啼,二沸若壮士歌,三沸似老僧定,恰应「戒定慧」三学。
我们使用的天目盏已有七百年历史,盏底螺旋纹在茶汤注入时形成漩涡,暗合「烦恼即菩提」之喻。明觉法师示范点茶手法:「持筅如执剑,击拂若扫尘,茶沫起时,妄念已落三千。」
取水需踏过七十二级「洗心阶」,竹筒接引的山泉声由清越渐转沉厚。法师轻语:「初听是泉,再听是心,终听非泉非心。」
2. 炙盏松炭烘焙茶盏,细听器皿膨胀的细微爆裂声。「热盏如持戒,过则枯,不及则浮。」茶博士指尖试温的动作,恰似禅师数息观照。
3. 分茶当茶汤呈现「月晕」之象,法师以「凤凰三点头」手法注茶,茶沫在盏中绘出山水纹理。「看茶非看茶,见山还是山。」座中忽有居士落泪,自言见茶汤涟漪如见平生。
申时茶毕,居士问:「如何是茶中禅?」法师举起残茶:「吃尽了么?」复问:「茶凉后如何?」法师掀开炭炉:「且看火候。」
暮鼓声中,茶寮梁柱投下渐长的斜影。古茶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不知是叶动、风动,还是品茶人的心动。
归途回望,古寺已隐入暮霭。怀中茶饼裹着桑皮纸,墨书「本来无一物」五字渐被体温焐热。手机显示23条未读消息,此刻却不觉慌张——喉间回甘处,自有千百年来未曾断绝的禅茶真味。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唐·卢仝《七碗茶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