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江津的云雾深处,四面山的古树群落如一部部活态史书,用年轮镌刻着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林间薄雾,照亮了一棵棵虬枝盘错的古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海拔1200米处的千年银杏王。这棵需五人合抱的巨树,据县志记载植于唐代,树干上密布的沟壑如同刻满梵文的经卷。当地老人说,抗日时期曾有游击队借其树洞藏匿物资,树冠上至今留有弹痕。
沿龙潭湖上行,一片桫椤树林悄然生长在溪谷旁。这些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扇形叶片在潮湿空气中舒展,仿佛时光在此凝固。科考队员曾在树根处的青苔下发现宋代陶片,印证了古时巴蜀先民在此活动的痕迹。
「每棵树都是时间的容器。」研究四面山生态三十年的李教授指着一棵明代黄葛树解释道,「2016年我们通过年轮分析发现,这棵树清晰记录了1587年的大旱、1920年的山火,甚至能对应明清移民潮带来的垦荒痕迹。」
望乡台瀑布旁的崖壁上,三棵相互依偎的红豆杉更令人动容。它们从石缝中顽强生长,根系如青铜锁链般嵌入岩层。护林员老周回忆,上世纪伐木热潮时,村民手拉手围成“人墙”护住这些古树,树皮上至今系着当年的红布条。
“春看新芽破枯枝,夏听蝉鸣绕古木,秋拾落叶知岁寒,冬抚霜痕忆往昔——这些树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相处。”——护林员日记摘选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古树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林麝在千年樟树下舔食盐霜,猴群在枝桠间储藏野果。最新调查显示,68%的古树树洞中有中华蜂筑巢,形成的独特微生态系统被学者称为“空中湿地”。
夕阳西下时,古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些经历过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的枝叶,依然在风中沙沙作响,如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合唱。或许正如崖壁上一棵枯而不倒的柏树所昭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见证过的星空与大地。
2023年冬至,林业部门为每棵百年以上古树安装了震动传感器。当游人的手轻抚树干,设备会记录下心跳般的微震——这是新时代的年轮,继续书写着人与自然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