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巫峡在江雾中缓缓苏醒。64岁的摆渡人老陈已经划着木船在江面往返了三趟。“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儿摆渡”,他一边收缆绳一边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但我舍不得这条江。”老陈的船是两岸村民最信赖的交通工具,每个坐过他船的人都能听到不同的峡江故事。
半山腰的吊脚楼里,赵大娘正忙着晾晒今年新采的巫山茶叶。“这房子在我曾祖父那辈就建成了”,她指着脚下的万丈深渊笑道,“城里人觉得危险,我们却觉得这是最好的风水宝地。”她家的阳台正对神女峰,每天推窗见山,枕江而眠。尽管子女多次劝她搬到县城,赵大娘却总说:“离开了峡江的涛声,我睡不着。”
“江里的青鱼配山里的野生菌,这就是我们巫峡人最地道的吃法。”农家乐老板小刘边炒菜边介绍。他的厨房正对着江水,炒菜间隙总能瞥见过往的游船。五年前他放弃广东的工厂工作回乡创业,如今他的“峡江味道”已经成为游客必打卡的餐馆。“最让我自豪的是,我让外地人尝到了真正的巫峡味道。”
79岁的王爷爷是巫峡最后一位传统纤夫。虽然早已不再拉纤,他每天仍会到江边坐坐。“以前唱号子的时候,整个峡谷都在回应”,老人望着奔流的江水,眼中闪着光。现在他最大的乐趣是给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我要让年轻人知道,这条江曾经有过怎样的歌声。”
随着旅游开发,巫峡也在悄然变化。新一代的当地人用无人机拍摄云雾缭绕的神女峰,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峡江四季;但黄昏时分,他们依然会聚集在古码头,听老人唱起古老的峡江号子。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书写着巫峡新的故事篇章。
正如当地小学教师李老师说:“我们教导孩子既要会用手机查阅资料,也要会辨认山里的百种草药。这才是巫峡人该有的样子。”夜幕降临时,峡江两岸灯火星星点点,既有着千年不变的沉稳,也闪烁着新时代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