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巫峡还笼罩在薄雾中,一群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已经开始沿江巡护。他们手持垃圾钳和环保袋,弯腰捡拾被江水冲上岸的塑料瓶、废弃渔网。志愿者队长李强说:“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秀美的一段,我们有责任让它保持纯净。”五年来,这支由当地居民、学生和退休教师组成的队伍,已累计清理江岸垃圾超过20吨。
今年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是队伍中最年长的志愿者。她每周三次徒步5公里江岸线,记录水质变化和鸟类活动。“去年我们发现了3种新迁徙来的水鸟,这说明生态在变好。”她翻开泛黄的观测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2018年以来巫峡段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志愿者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民间河长+智能监测”模式。他们在巫峡沿岸布设了12个水质监测点,通过无人机巡江系统实时追踪污染源。大学生志愿者张明开发了一款“巫峡生态”APP,让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报告环境问题。“上周有游客通过APP反映江面有油污,我们两小时就定位到了漏油的渔船。”张明展示着后台数据,系统已处理了300多条环境警报。
“现代科技让环境保护更高效,但最终还要靠人的坚持。”——志愿者技术组长刘工
每逢周末,巫峡志愿者工作站都会变身自然课堂。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浮游生物,用落叶制作生态图谱。五年级学生小雨举着自制的“生态护照”说:“我认识了12种三峡植物,还要教爸爸妈妈分类垃圾。”三年来,这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已覆盖沿线23所中小学。
2019年:开展环保课堂42场
2020年:建立校园生态角15个
2021年:培养少年环保员200余名
随着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巫峡志愿者与上游奉节、下游巴东的环保组织形成了联防机制。每月一次的跨区域联合巡江中,三地志愿者会交流入侵物种防治经验。去年他们共同清理了5公里长的“幽灵渔网”,解救了17只被缠绕的江豚。“保护自然没有地域界限,”联合行动负责人陈宇指着江面说,“这道绿色屏障需要上下游共同筑造。”
志愿者的足迹正从江岸向纵深拓展。今年春季,团队启动了“巫峡珍稀植物救护计划”,在林业专家指导下移植了200余株濒危崖柏。志愿者们在峭壁间开辟出监测通道,定期为这些“植物活化石”做健康登记。“最险的监测点要绳降才能到达,”户外救援出身的志愿者吴峰擦着汗说,“但想到这些树木已经守望巫峡千年,我们的辛苦不值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