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两岸层峦叠翠,江水蜿蜒,这里孕育了独特的峡江文化,也面临着山区社区发展的特殊挑战。巫峡公益组织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激活社区内生动力”为使命,通过教育支持、产业帮扶、文化传承三大支柱项目,为当地10余个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数据见证:截至2023年,累计开展公益项目47个,惠及群众超过8000人,培育本土志愿者团队12支。 二、教育赋能: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在青石村小学,公益组织设立的“彩虹书屋”藏书已达5000册,并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夏令营活动。五年级学生小敏说:“志愿者哥哥姐姐教会我们用电脑做动画,我才发现大山外面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通过“雏鹰计划”,已有23名学生在资助下完成大学学业,其中8人选择回乡参与建设。
三、产业造血:橙香满峡的乡村振兴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公益组织引入农科院专家培育出“巫峡脐橙”新品种,并建立合作社统一标准。村民老张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亩收入不到千元,现在改种脐橙,去年净收入翻了五倍。”通过电商培训,村民们还学会了直播带货,2022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四、文化寻根:让峡江号子响彻新时代组织非遗传承人开设“峡江文化传习所”,录制《拉纤号子》《薅草锣鼓》等濒危音像资料。70岁的王老爷子欣慰地说:“没想到年轻人现在愿意学这些老调子,还有人把它编成流行歌曲。”文化节、摄影展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带动民宿经济发展。
创新实践:开发“公益+旅游”模式,将部分旅游收入注入社区基金,用于老人助餐、儿童托管等公共服务。 五、未来展望:构建永续发展共同体下一步,巫峡公益计划推出“社区合伙人”制度,让居民通过民主议事会直接参与项目决策。秘书长李女士表示:“我们最终目标是让公益组织退出主导地位,由社区自己掌握发展主动权。”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这条公益之路正与国家战略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暮色中的巫峡,灯火渐次亮起。公益组织的logo——一只托起山峦的⼿,在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熠熠生辉。这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扎根:当每个居民都成为改变的参与者,社区才能真正拥有面向未来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