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是这座繁华都市中一片珍贵的绿洲。而园内标志性的中央喷泉景观,更是以其灵动的水韵与艺术设计,成为市民与游客邂逅自然之美、感受城市脉搏的核心地标。
占地逾1800平方米的喷泉广场,以三层同心圆结构展开水景画卷。白天,48组喷头编织出从轻柔薄雾到十米水柱的渐变层次,阳光折射下形成转瞬即逝的彩虹桥。夜幕降临时,嵌入池底的3000余枚LED灯珠随音乐切换256种色彩组合,水流仿佛被赋予了电子脉搏。
「这里的水会说话,早晨细语,黄昏吟诗。」——本地诗人陈德锦《维园水记》
每周日菲律宾家庭佣工聚会:喷泉周边形成独特的文化市集
冬至/中秋投影秀:将传统节庆符号数字化呈现
都市减压实验:高频次出现的ASMR水声录制者
根据康文署2022年数据,喷泉区日均接待量达6700人次,高峰时段每平方米站立3.2人,印证其作为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强大吸引力。
技术模块 | 实施细节 |
---|---|
雨水收集 | 65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满足40%景观用水 |
太阳能供电 | 外围步道嵌有光伏地砖,峰值功率18kW |
AI节水系统 | 湿度传感器联动喷淋强度,节水率27% |
这种将岭南庭院理水哲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实践,使喷泉系统获得2021年亚太区景观可持续奖。
从1960年代侨民家庭的周末野餐,到千禧年后智能手机时代的网红打卡,喷泉始终是城市记忆的活态容器。2020年社会运动期间,水池边缘出现的临时留言墙,更赋予其超越景观功能的社会学意义。
1989: 首代音乐喷泉启用 2003: SARS后加装紫外线消毒模块 2019: 全港首个AR水幕投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