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新界西部的荃湾,曾是渔村与客家族群的聚居地,其节日传统融合了岭南文化与地方特色,历经百年沉淀,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以下是荃湾最具代表性的古老节庆与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荃湾老围村的天后古庙便会迎来盛大的天后诞庆典。渔民与村民组成巡游队伍,抬着木雕神龛沿青山道行进,沿途以『撒米驱邪』仪式净化街道。夜间更有粤剧神功戏表演,戏台对联必书『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展现宗教与艺术的深层连结。
荃湾海湾曾举办全港最悠久的龙舟竞渡,渔民会在五月初五黎明前举行『祭龙头』仪式:
以柚子叶水为龙舟点睛
向海面抛掷裹粽竹叶
舀取「午时水」驱疫
「老一辈说用端午海水擦身,整年都不会生疮。」——荃湾原住民陈伯口述
农历七月,街坊会于沙咀道球场搭建高逾三层楼的『大士王』纸扎神像。活动高潮「抢孤」环节中,参与者攀爬12米高的腌渍食品塔,重现清代救济贫民的慈善传统。道士更会吟唱濒临失传的『广府破地狱』经文,音调苍凉悲怆。
三栋屋博物馆的中秋灯会保留着客家特色:
灯笼类型 | 象征意义 |
---|---|
杨桃灯 | 多子多福 |
走马灯 | 时来运转 |
长者用围头话出谜:「白纸包麝香,抛在海中央」(猜一食物)」
,谜底正是当地特产——汤圆。
最后一位制作『荃湾花牌』的传承人黄师傅表示:「全手工花牌需用竹篾扎出麒麟轮廓,再黏贴八百朵绸花,年轻人已不愿学。」这些技艺正随老师傅的老去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