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屿山的苍翠群峰之间,一尊青铜巨佛庄严矗立,俯瞰着南海的浩渺波涛。这座全球最高的户外青铜坐佛——香港天坛大佛,不仅是佛教信仰的璀璨明珠,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与精神内核,成为东方文明与现代香港交融的象征。无论是虔诚的信徒,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能在此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宁静力量。 198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腾飞,宝莲禅寺主持释智慧法师发愿建造一座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像,以弘扬佛法、启迪人心。历时12年的筹备与建造过程中,来自两岸三地的工匠与日本铸造团队通力合作,将传统「失蜡法」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完美结合。1993年开光当日,海内外十万信众共襄盛举,见证了这座高34米、重250吨的青铜巨佛正式落成。 莲花基座:仿北京天坛设计的3层圆形基座,暗合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观 手势玄机:右手「无畏印」传递勇气,左手「与愿印」象征慈悲 朝向之谜:坐南朝北的特殊方位,寄托着祈福神州大地之意 268级石阶的攀登过程被设计成精神净化的隐喻,拾级而上的游客常在晨雾中遇见僧侣默诵《金刚经》,铜铃清音与林间鸟鸣交织成天然梵呗。 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历史节点,天坛大佛成为见证特殊时刻的文化地标。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无数市民在此系上祈福丝带;2019年社会动荡后,青年志愿者组织「佛前夜谈」活动,在月光下探讨如何以佛教智慧化解戾气。大佛左手托起的智慧火轮,在夜间会被特殊灯光点亮,宛如黑暗中的明灯。 清晨乘昂坪缆车穿越云海,在「心经简林」的木刻经文阵中冥想;午间品尝宝莲禅寺的罗汉斋,用素豆腐的清甜洗涤味蕾;黄昏时分静观晚霞为大佛镀上金边,体会《华严经》中「一即一切」的圆融之境。定期举办的禅修课程更提供三日止语修行,让都市人在晨钟暮鼓中重拾内心平静。 当维多利亚港的霓虹与天坛大佛的月光交相辉映,这座国际都市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张力。大佛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在追逐效率与财富的同时,更需要守护内心的灵性之光。正如基座铭文所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座青铜巨像不仅是香港的精神坐标,更是人类对永恒智慧的共同追寻。「大佛的每一道皱褶都蕴含着工匠的虔诚。」——铸造工程师李明远访谈录
年度事件 相关活动 参与人次 2008汶川地震 万人祈福法会 15,000+ 2014雨伞运动 僧团和平祈愿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