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座繁华都市的西南隅,大屿山的翠绿山峦之间,矗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像——天坛大佛。这座全球最大的户外青铜坐佛,不仅是香港重要的宗教地标,更是中华文化与信仰交融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与信徒前来瞻仰。
一、天坛大佛的建造背景天坛大佛的建造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发起,旨在为香港社会提供一处精神寄托之所。历经十余年的筹划与建造,佛像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开光。其名称源于底座仿照北京天坛圜丘坛的设计,寓意“佛法无边,泽被苍生”。
二、建筑与艺术特色 1. 宏伟的青铜造像佛像高34米,重250吨,由202块青铜组件焊接而成。坐佛以释迦牟尼成道像为原型,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与愿印,面容慈悲庄严,目光低垂俯视众生。衣褶线条流畅细腻,展现盛唐佛像艺术风格。
2. 精妙的工程构造佛像内部钢架可抵御时速200公里的台风
面部青铜板厚度仅10毫米,需精密铸造工艺
佛身中空设三层展厅,供奉舍利子与佛教文物
三、人文与宗教价值作为香港最重要的佛教圣地,天坛大佛与周边的宝莲禅寺、心经简林共同构成完整的宗教文化体系。每年佛诞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仪式,数万信众沿268级石阶拾级而上,在晨钟暮鼓中追寻心灵净土。
“佛像面朝北京,背靠南海,既守护香港安宁,又昭示中华文明的血脉相连。”——宝莲禅寺住持四、参观指南
项目 | 详情 |
---|---|
开放时间 | 10:00-17:30(佛龛内部至16:30) |
交通方式 | 港铁东涌站转乘23号巴士/昂坪360缆车 |
特别提醒 | 参观佛龛需另购素斋券(含门票) |
2023年适逢天坛大佛开光30周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名片”推广计划。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深化,这座跨越时空的佛教瑰宝,正在见证传统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立于佛像足下,仰观其庄严法相,既能感受中华造像艺术的巅峰成就,更能体会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天坛大佛的存在,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