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坐落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大街,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城隍庙建筑群之一。整座庙宇呈南北走向,占地约1.3万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木牌坊、石牌坊、山门、戏楼、献殿、正殿等建筑,青砖灰瓦间透露出庄严肃穆的气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高达12米的木牌坊,其榫卯结构之精妙,浮雕纹饰之繁复,堪称明代木构建筑的典范。
庙内保存的《城隍出巡图》壁画尤为珍贵,长卷以矿物质颜料绘制,生动展现了明代城隍祭典的盛大场面。壁画中200余位人物神态各异,仪仗队伍浩浩荡荡,街市商贩叫卖声仿佛穿透时空,令人瞬间沉浸于古代民俗活动的热烈氛围中。
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原型是汉代名将纪信,其“舍身救主”的事迹被百姓尊为守护城池的象征。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举行的城隍庙会,至今延续着“抬阁巡游”的传统:由36名壮汉抬着城隍神轿巡城,所经之处家家户户设香案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高跷、秧歌、牛拉鼓等民俗表演,喧天的锣鼓声能传遍整座县城。
庙内戏楼前的石阶上可见深浅不一的凹痕,当地老人说这是历代观众看戏时驻足留下的“脚印化石”。戏楼立柱上刻着的对联“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既道出戏曲教化功能,也折射出陕西人豁达的生死观——城隍庙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百姓的休闲空间。
三原城隍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庙市合一”的活态传承。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庙前广场便会形成热闹的集市,剪纸艺人当场创作“抓髻娃娃”窗花,面塑师傅用彩泥捏出西游记人物,还有用方言演唱的“三原老腔”在戏台上回荡。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吸引游客,更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
近年来,庙内增设了民俗体验馆,游客可以参与制作马勺脸谱、拓印年画木版,甚至体验传统的“判官断案”情景剧。这种互动式保护模式,让古老的城隍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正如庙内碑刻所言:“礼失求诸野”,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始终蕴藏在民间。
当夕阳为城隍庙的琉璃鸱吻镀上金边,戏楼檐角的铁马风铃发出清脆声响,我们方才理解为何陕西人说“城隍庙里看尽人间百态”。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殿堂,更是理解关中地区民间信仰、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活态教材。穿行于六百年的殿宇间,触碰的不仅是斑驳的木柱砖石,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