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三原县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及传统节日,这里便会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
建筑格局中的文化密码三原城隍庙坐北朝南,采用三进院落布局,依次为山门、戏楼、牌坊、拜殿和正殿。庙内现存明代彩塑城隍像及清代壁画《城隍出巡图》,生动展现了古代民间信仰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歇山式戏楼,这里不仅是庙会戏曲演出的核心场所,更暗合“人神共乐”的传统理念——戏台朝向主殿,寓意演给城隍观看。
庙会里的时光隧道每月初一的庙会清晨,随着第一声梆子响,商贩们便开始在青石板上支起摊位。手搓麻糖的老匠人将麦芽糖拉出琥珀色的光泽,剪纸艺人手起刀落间飞出龙凤呈祥。最引人注目的是皮影戏摊前,幕布上《三打白骨精》的剪影跃动时,总能引来层层叠叠的围观者。
饮食区升腾的蒸汽裹挟着食物香气,构成庙会最具烟火气的风景。三原蓼花糖的甜蜜脆香、泡泡油糕的金黄滚烫、穰饸的软糯咸鲜,这些传承百年的小吃不仅满足味蕾,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手艺密码。74岁的张桂枝老人守着她的甑糕摊说:“我嫁到三原那年起就在庙会摆摊,现在孙辈都能帮忙调蜜汁了。”
民俗活动的现代嬗变近年来,庙会悄然发生着变化。除了传统的秦腔表演、社火巡游,新增了非遗文创市集和汉服体验区。年轻人在抖音直播庙会盛况,城隍庙微信公众号提前发布活动日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2023年庙会单日人流量首次突破3万人次。
三原城隍庙会之所以能延续六百余年,关键在于其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当地文旅部门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庙会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正如民俗学者王教授所言:“当孩子们在庙会亲手体验木版年画印制时,文化基因便完成了代际传递。”
夕阳西下,戏楼传来最后一段秦腔《三滴血》的唱词,游客们提着荞面饸饹和虎头布偶渐次离去。城隍庙飞檐下的铜铃在晚风中轻响,仿佛在与延续六个世纪的庙会文化轻声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