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宝鸡市常羊山麓,一座承载中华文明起源的圣地静静伫立——炎帝陵。这里不仅是华夏始祖炎帝的安息之地,更是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瑰丽画卷。
一、文明灯塔:炎帝陵的历史纵深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与黄帝并称为“炎黄”。《史记》记载炎帝“教民耕农,故号神农氏”,他开创农业、尝遍百草、制作陶器,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石。陕西炎帝陵始建于秦代,历代均有修缮,现存的陵园建筑群主要保留明清风格。
陵园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献殿、陵墓等建筑。高4米的炎帝陵碑由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书,苍劲的“炎帝陵”三字见证着千年祭祀传统。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此举行公祭典礼,钟鼓齐鸣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天人合一:陵园的自然美学炎帝陵依常羊山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营建智慧。陵区占地约100亩,四周群山环抱,清泉潺潺,古柏参天。最引人注目的是陵前8棵千年古柏,树冠如盖,其中最老的一株据传为唐代种植,树干需三人合抱。
春夏之交,陵园内近百种药用植物竞相绽放,呼应着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登上陵后的观景台,可见渭河如带环绕山脚,黄土高原与秦岭余脉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走廊。
三、文化活态:非遗与当代价值炎帝陵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活态文化空间。宝鸡地区流传的“炎帝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陵园内设有神农文化展厅,通过壁画、农具实物等展示炎帝时代的农耕文明。近年来开展的“认养古柏”“祭祀乐舞展演”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陵园东侧的神农祠,院内保留着明代《炎帝祠碑》,碑文详细记载了炎帝教民务农、发明医药的事迹,成为研究炎帝文化的重要文献。
四、生态智慧:古今对话的可持续发展炎帝陵的保护实践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陵园采用“因势筑陵”的建造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山体的破坏;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坡度设计,历经数百年仍功能完善。当代管理者更引入数字化监测系统,对古树、建筑进行实时保护。
2019年启动的“生态陵园”计划,在周边山坡种植中药材和经济林木,既保持水土,又传承炎帝医药文化,形成“文化保护-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毛泽东《祭黄帝陵文》站在炎帝陵前,触摸斑驳的石碑,聆听松涛阵阵,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自然的神韵。这种跨越五千年的融合,正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陕西炎帝陵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继续向世人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