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宝鸡市常羊山麓,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圣地巍然屹立——这里是被誉为“华夏始祖”的炎帝陵。每年清明时节,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来到这里,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追寻祖先的足迹,感受跨越五千年的历史震撼与文化感动。
一、走进中华文明的精神故乡穿过高大的石牌坊,踏上象征九五之尊的九十五级台阶,每一步都仿佛在与时空对话。据《国语》《史记》等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开创医药先河。陵园内高耸的炎帝塑像目光深邃,手执稻穗与药草,见证着农耕文明与医药文明的起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陵园内的“华夏第一碑”——唐代石刻《炎帝陵碑》,斑驳的碑文记载着历代祭祀盛况,是研究炎帝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建筑群中的文化密码炎帝陵建筑群依山势而建,融合了先秦建筑风格与汉代陵寝规制。主殿采用重檐庑殿顶,屋脊上的陶制螭吻庄严威武,殿内壁画生动再现了炎帝制耒耜、教耕稼、尝百草等功绩。偏殿的“医药馆”陈列着《神农本草经》复刻本和百草标本,让人直观感受祖先的智慧结晶。
最令人动容的是陵墓区的设计:圆形封土堆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四周青石砌成的八角形围墙暗合八卦,体现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理解。每年谷雨时节,当地民众仍会举行古老的开犁仪式,传承着炎帝“敬天爱人”的农耕精神。
三、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祭祀广场,笔者曾遇见一位专程从马来西亚赶来的华人老者。他颤抖着抚摸祭坛上的青铜纹饰说:“触摸这些图腾,就像摸到了民族的根脉。”这种跨越山海的文化认同,正是炎帝陵最动人的风景。近年来,两岸同胞共同举办的“两岸共祭炎帝典礼”,更让这里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平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四、文明起源的当代启示站在炎帝陵最高处的观景台眺望,渭河平原的麦浪与远方的秦岭构成一幅时空画卷。炎帝“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为民造福”的奉献情怀,在今天仍具有深刻启示。陵园东南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里,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技术正在延续着农耕文明的新篇章,这正是对始祖精神最好的传承。
夕阳西下时,陵园内的编钟声悠然响起。当《轩辕颂》的旋律在暮色中回荡,游客们常常静立默哀。这一刻,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温度交织成难以言喻的感动——我们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石碑,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旅游贴士:炎帝陵全年开放,最佳参观时间为4-10月。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诞辰)有大型祭典活动。可与邻近的黄帝陵、法门寺规划连线游览,深度体验周秦文化之旅。
离开时回望,常羊山在晚霞中宛如一尊巨大的鼎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火种。炎帝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朝圣的精神坐标——在这里,我们能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获得走向未来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