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宝鸡市常羊山巅,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寝静卧于苍松翠柏之间,这里便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安息之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炎帝陵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薪火的精神坐标。
沿着青石神道缓步而上,两侧石碑镌刻着炎帝教民耕稼、尝遍百草的丰功伟绩。据《史记》记载,炎帝部落最早开创了原始农业,制作耒耜,培育五谷,使先民从渔猎走向农耕文明。陵园内的“农业文明展厅”通过出土的石斧、陶罐等文物,生动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图景。站在陈列着炭化粟粒的玻璃展柜前,仿佛能听到远古耒耜破土的声响,感受到文明初曙的温热。
主体建筑炎帝大殿采用汉代风格重檐歇山顶,青瓦朱柱间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殿内8米高的炎帝坐像目光慈睿,手持嘉禾,身旁环绕着《白虎通义》所载的“神农琴”。最令人震撼的是陵墓区的天梯景观——98级台阶暗合炎帝享年之数,每级台阶两侧的青铜浮雕,依次展现制陶、纺织、医药等八大功绩。当游客踏阶而上,鞋底与石阶碰撞的清脆回响,恰似与祖先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公祭大典,已成为连接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盛事。当钟鸣九响,穿玄端礼服的祭祀队伍手持黍、稷、稻、粱缓步前行,《诗经·丰年》的吟诵声在山谷回荡,这种遵循明代礼制的仪式,让抽象的民族认同变得可触可感。近年来开展的“小小神农”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亲手体验钻木取火、植物拓印,在实践中将文化基因植入新生代血脉。
春日陵园别有韵味,百亩古柏新绿叠翠,与远处秦岭的皑皑雪峰形成绝妙构图。考古学家在陵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证明此处五千年前已有先民聚居。当夕阳为献殿的琉璃鸱吻镀上金辉,常能看到写生者用画笔记录光影流动,摄影师等待飞鸟划过碑刻的瞬间。这种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使炎帝陵超越了单纯的纪念功能,成为滋养现代人心灵的文化绿洲。
暮色中的炎帝陵更显深沉,棂星门前的石狮披着晚霞,如同忠实的守望者。有位常年在此巡查的文保员说得真切:“守护的不是石头土木,是民族认祖归宗的路标。”当游客摩挲着乾隆年间“华夏始祖”碑刻的纹理离去时,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照片,更有种让脚步变得沉稳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文化血脉悄然传递的明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