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合欢山主峰观景台已架起数十支三脚架。当第一缕金光刺破云层,快门声如蝉鸣般此起彼伏。来自台北的摄影师陈文志调整着偏振镜感叹:“这是今年最壮观的云海,像白色绸缎铺满了整个山谷。”他的相机里,松雪楼在翻腾的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蓬莱仙阁。
本届比赛特别设置“瞬息万变”单元,鼓励捕捉气象奇观。昨日午后,参赛者李玉梅在石门山步道幸运邂逅“佛祖光”——阳光穿透云层形成的环形彩虹光晕。她跪在碎石路上连续拍摄二十分钟,直到光影消散。“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正是摄影最动人的地方。”她的运动相机记录下了整个创作过程。
合欢山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创意竞技场。生态摄影组冠军张哲维,在冷杉林守候三个凌晨后,终于拍到台湾山椒鱼在晨曦中游过冰融溪流的画面。他的微距镜头下,这种濒危物种皮肤上的金色斑点如同星空。“希望通过影像唤醒保护意识”,他指着照片说明牌上的保育标语。
而冬季赛区则上演着色彩狂欢。二月雪季时,摄影爱好者们踩着冰爪登上北峰,记录玉山假沙梨披覆冰挂的奇景。来自日本的参赛者中村拓真,用延时摄影制作出杜鹃花从结冰到绽放的72小时蜕变过程,斑斓冰晶与娇艳花瓣的碰撞令评委称赞“充满生命张力”。
入夜后的合欢山变成天文摄影圣地。天文台研究员刘志明带领团队,在小风口拍摄到国际空间站划过银河的轨迹。他们在零下3摄氏度的寒风中连续曝光四小时,最终合成出人造天体与自然星辰交会的奇幻影像。“这张照片既是科学记录,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浪漫注脚。”刘志明说。
手机摄影组别则涌现出不少惊喜之作。大学生林婉瑜用手机支架拍摄的星轨视频,记录下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的轨迹。她巧妙利用枯枝作前景,让冰冷的天体运动与地面生命痕迹形成诗意对话。“现代设备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美的捕手”,评委会特别为这类创新尝试增设了“科技赋能奖”。
比赛期间举办的摄影学堂座无虚席。72岁的资深摄影师黄正雄向年轻人演示如何用胶片相机捕捉高山植物细节,他的玛米亚RB67相机已有40年机龄。“数码时代更需要慢下来的观察”,他指着暗房里的显影罐说,“这些逐渐消失的技艺,也是合欢山记忆的一部分。”
赛事组委会将优秀作品制作成线上展览,其中护林员王建邦拍摄的樱花钩吻鲑洄游组图获得最高点赞量。画面中濒危鱼类逆流而上的瞬间,与远处登山客的身影形成奇妙呼应。“摄影比赛不只是技术比拼,”活动策划人李怡静总结,“更是让不同视角在此碰撞,共同编织合欢山的立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