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蓟州区的盘山风景区内,坐落着一座承载千年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瑰宝——天成寺舍利塔。这座古塔不仅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更是研究辽代佛教艺术与华北地区宗教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其独特的构造、精美的雕刻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为现代人打开了一扇窥探天津佛教历史与艺术成就的窗口。 天成寺舍利塔始建年代可追溯至辽代(916-1125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缮,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据《盘山志》记载,此塔最初为供奉佛舍利而建,后逐渐成为天成寺的核心礼佛场所。在天津的地理版图中,这座古塔见证了佛教从皇家信仰向民间传播的历程,其选址于盘山腹地,既契合佛教远离尘嚣的修行理念,也彰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 辽代佛教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修缮碑文揭示的信仰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文物保护的特殊经历 舍利塔通高22.63米,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基由花岗岩砌筑,须弥座上的仰莲浮雕展现典型辽代装饰风格。塔身收分比例精准,檐角飞翘形成的抛物线轮廓,既符合结构力学要求,又暗合佛教“步步生莲”的意象。 塔身四面设有佛龛,原供奉汉白玉佛像(部分现存天津博物馆)。龛楣处的飞天浮雕衣带当风,与云纹、卷草纹共同构成动态画面。转角处的金刚力士雕像肌肉虬结,手持法器怒目而视,展现护法神的威严。 作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成寺舍利塔在当代具有多重价值: 宗教研究价值:塔内出土的经卷残片为研究辽代佛教典籍提供实物资料 艺术教育价值:建筑比例与雕刻技法成为古建专业教学案例 文化旅游价值:2019年入选“京津冀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节点 当游客沿314级石阶登临舍利塔时,不仅能触摸到斑驳塔砖上岁月留下的痕迹,更能感受佛教艺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塔檐悬挂的72枚风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那些虔诚匠人凿石塑像的往事,也提醒着现代人:在这座国际化都市的脉络中,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塔影穿幽壑,钟声渡远峰”——清乾隆帝《游盘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