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天津蓟州区盘山风景区的天成寺舍利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舍利塔之一。塔身通高22.63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石结构,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矗立,见证了天津佛教文化的传承脉络。
据《盘山志》记载,此塔最初为供奉西域高僧携带的佛舍利而建。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在此闭关修行,并在《梦游集》中留下"塔影穿云出,钟声带月回"的赞叹。清乾隆皇帝巡幸盘山时亲题"天成寺"匾额,使塔寺地位更显尊崇。
基座浮雕须弥山纹样,寓意佛教世界观
塔身逐层收分比例精确,符合《营造法式》规制
檐角悬有108枚铜铃,对应佛教百八烦恼
神圣的空间布局塔院以金刚宝座塔为中心,东西配殿分列药师殿与弥陀殿,形成"一塔双佛"的独特格局。地宫出土的鎏金银塔、水晶舍利瓶等唐代文物,印证了此处作为舍利供养圣地的历史地位。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寺院举行隆重的浴佛法会,吸引京津冀地区数万信众参与。塔院现存明代《重修舍利塔记》碑文记载了万历年间的大规模修缮盛况,碑阴镌刻的千余信众姓名,见证了民间信仰的深厚根基。
当代佛教活动中,舍利塔定期举办禅修体验、佛经讲座等文化项目。2019年,寺院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塔体结构数据库,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
作为天津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佛塔,天成寺舍利塔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佛教智慧与历史积淀,持续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