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蓟州区盘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座古朴庄严的佛塔矗立于群山环抱之中,这便是天成寺舍利塔。作为中国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塔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见证。
天成寺舍利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原为天成寺的附属建筑。据《盘山志》记载,辽代统和年间(983-1012年)曾进行大规模重修,现存塔体主要保留辽代建筑特征。塔身通高22.63米,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结构,这种形制在辽塔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基座:双层花岗岩须弥座,浮雕卷草纹与金刚力士
塔身:南面设拱券佛龛,原供汉白玉佛像
檐角:悬挂铜质风铎72枚,遇风清响彻山谷
该塔完美融合了唐代雄浑与辽代精巧的建筑风格。塔身收分比例严谨,檐部采用叠涩出檐工艺,每层檐角皆呈优雅反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塔刹部分,由覆钵、相轮、宝珠组成的鎏金铜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整座塔的点睛之笔。
《日下旧闻考》有载:"盘山塔影接云平,佛骨含光耀太清",生动描绘了古塔的巍峨气势。
据寺内碑刻记载,塔内曾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及多位高僧灵骨。这种"舍利瘗藏"制度体现了佛教"以身供养"的教义,十三层塔檐象征修行十三地菩萨果位,八角形制对应"八正道"教理,构成完整的佛法修行体系。
建筑元素 | 佛教寓意 |
---|---|
地宫 | 象征三界之欲界 |
塔身 | 对应色界修行 |
塔刹 | 喻示无色界涅槃 |
1982年,天成寺舍利塔被列入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启动的修缮工程采用传统"八大作"工艺,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成功修复了风化严重的石雕构件。如今,这里既是佛教信众的朝圣地,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