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蓟州盘山风景区的天成寺舍利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这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不仅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 Buddhist 建筑遗存,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制与宗教象征,成为华北地区 Buddhist 艺术演变的活态标本。
二、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塔身通高22.63米,采用仿木构砖雕工艺,每层檐角悬挂铜铃共计104只。基座部分的力士浮雕雄健有力,须弥座上的连珠纹与仰覆莲瓣纹,彰显盛唐雕刻的浑厚风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塔身四面交替出现的壸门佛龛与直棂假窗,暗合佛教“空有相即”的哲学理念。
塔心室发现的辽代彩绘壁画残片,采用矿物颜料绘制千佛图,虽历经沧桑仍可见朱砂、石绿的瑰丽色泽,印证了《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五彩遍装”技法。
三、宗教文物的多重价值舍利供奉:地宫出土的鎏金银椁内藏释迦牟尼佛骨舍利,银椁表面錾刻的迦陵频伽纹样具有鲜明的唐代中亚艺术特征
经卷遗珍:2012年修缮时发现的辽代《妙法莲华经》写本,采用磁青纸泥金书写,每页缀以莲花纹栏界
碑刻档案:明万历年间《重修舍利塔记》石碑,详细记载了塔院的田产规模与法事制度
四、保护传承的当代实践2006年该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微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系统性保护。通过数字化复原展示,游客可借助AR技术观览塔身残缺的浮雕原貌。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的“绕塔法会”,延续着以塔为中心的修行传统,使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完整传承链条。
五、结语天成寺舍利塔犹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其砖石肌理间凝固着 Buddhist 中国化的艺术密码,檐角铜铃随风鸣响的,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永恒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