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蓟州区盘山风景区的层峦叠嶂中,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天成寺。寺内巍然屹立的舍利塔,不仅是天津地区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承载着无数信仰者的精神寄托。这座融合了历史、艺术与宗教精髓的古塔,见证了佛教在华北地区的兴衰与传承。
一、历史长河中的佛光天成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福善寺’,后因乾隆皇帝御赐‘天成寺’匾额而更名。寺内舍利塔的确切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据《盘山志》记载,塔身曾于辽代重修,明万历年间再度修葺。塔内供奉的佛骨舍利,相传为唐代高僧从西域迎请而来,历经战火与朝代更迭,始终受到信徒的虔诚守护。
二、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这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通高22.63米,塔基须弥座雕刻着莲花、飞天、力士等佛教纹样,每层檐角悬挂铜铃,清风拂过时梵音缭绕。塔身逐层收分的设计体现了辽代砖塔的典型特征,而檐下的仿木斗拱结构,则透露着明代工匠对古法的传承与创新。
三、佛教信仰的精神地标“塔影穿幽壑,钟声渡远峰”,清代诗人李江曾以此描绘舍利塔与自然山水交融的禅意画卷。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天成寺都会举办盛大的浴佛法会。信众围绕舍利塔行转经礼,塔院香火终日不绝。寺内保存的明代《金刚经》石刻与清代《大藏经》木刻版,与舍利塔共同构成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2013年考古发现的塔基地宫,出土了鎏金银塔、水晶念珠等珍贵文物,进一步印证了此处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地位。
舍利塔结构解析塔基: 双层青石须弥座,雕刻二十四孝图
塔身: 仿木结构门窗,嵌有梵文经咒砖雕
塔刹: 鎏金铜质宝珠,存有明代高僧手抄经文
四、当代语境下的文化重生2006年,天成寺舍利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同时对塔体进行防风化加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寺院定期举办禅修体验、佛教音乐展演等活动,让古老的佛塔焕发新的生机。
落日余晖中,舍利塔的剪影与盘山奇松相互映衬。这座历经沧桑的佛教圣迹,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天津地区绵延千年的信仰故事,为现代人提供着一方心灵栖息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