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于长江巫峡段的古栈道,如同镌刻在悬崖绝壁上的史诗。这条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通道,北起重庆巫山县城,南至湖北巴东县,全长约60公里。古人借助天然岩缝与人工凿孔,以木梁石柱构筑起离江面30余米的空中走廊。现存栈道孔洞约3000余个,最大孔径达25厘米,深刻展现了古代工匠"斧凿锤声惊落雁,缆痕道印刻沧桑"的智慧。
作为古代川鄂咽喉要道,栈道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由此调运粮草,唐代诗人刘禹锡留下"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的咏叹。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每日有数百背夫驮运盐茶丝绸往来。清光绪年间的《巫山县志》记载,官府曾组织过7次大规模修缮。直至1938年川江航道整治,这条使用了2000余年的通道才逐渐沉寂。
栈道构建蕴含惊人智慧:工匠采用"之"字形线路减缓坡度,在岩体完整处凿建标准化的方形孔洞(20×15厘米),险峻地段则辅以铁链护栏。最著名的"龙门段"在宽仅0.6米的天然石脊上开凿,下方即是百米深渊。考古发现表明,古人采用「火烤水激法」开凿岩石——先用柴火灼烧岩壁,再泼冷水使岩石爆裂,这种技法使工程效率提升三倍。
栈道石壁留存着跨越唐宋元明清的题刻47处,包括南宋状元冯时行的《过巫峡》诗刻。当地至今流传着"金扁担"传说:明代有孝子为母求药,在栈道拾得仙人所赠金扁担,终成一代名医。抗战时期,这里更成为"文化西迁"的重要通道,梁思成考察时赞叹:"这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立体史书"。
2009年启动的保护工程已修复800米示范段,无人机测绘显示现存遗迹完好率达68%。2016年出土的明代养路碑记载着「每岁春秋巡检补葺」的制度。如今,这段绝壁长廊已成为三峡人文景观带的核心节点,科考队员在此发现的古代柏木桩,经碳14测定已有1800年历史,仍在默默诉说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往昔。
当游轮驶过巫峡,仰望那些镶嵌在云雾间的孔洞,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号子声。这条用血汗凿出的天路,不仅连接着地理意义上的两岸,更贯通着中华文明的记忆维度。正如栈道博物馆碑文所题:「一孔一洞皆故事,半云半雾总关情」,巫峡古栈道终将以永恒的姿态,继续见证历史长河的奔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