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常羊山麓,坐落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陵寝。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精神圣地。每当踏上这片厚重的土地,都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始祖伟力与神圣庄严。
据《史记》《国语》等古籍记载,炎帝号神农氏,教民耕稼、尝遍百草,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医药文明。炎帝陵最早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历代修缮碑刻显示,至少唐代已有官方祭祀活动。现存的陵园占地约38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青松翠柏环绕,牌坊、祭坛、陵墓等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整体布局庄重肃穆。
陵前矗立的明代“炎帝陵”石碑,字迹苍劲有力,见证着六百余年的香火传承。近年来考古人员在陵区周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祭祀坑和陶器残片,为炎帝传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炎帝陵的建筑群深含礼制智慧:入口处的五谷坛以黄土垒成,象征“社稷”之重;神农大殿采用歇山顶结构,殿内壁画生动描绘了制耒耜、种五谷、织麻布等功绩;陵墓呈覆斗形,封土高约6米,寓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最令人动容的是陵园内的“百草园”,种植着百余种《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材,微风过处药香浮动,仿佛始祖仍在守护苍生。
每年清明节举行的公祭大典,是炎帝陵最隆重的活动。清晨七时许,击鼓九通、鸣金九响后,身着古装的仪仗队引导参祭人员行三献礼。前来祭拜的不仅有政府代表、学者,还有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甚至不乏从东南亚、欧美远道而来的华人。一位年过八旬的马来西亚华侨曾含泪说:“摸一摸陵前的黄土,就像触摸到民族的根脉。”
这种跨越地域的认同感,正源于炎帝文化的包容性。与黄帝部落融合后形成的“炎黄”称谓,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陵园东侧的归宗碑林,收藏着全球华人社团敬立的百余方石碑,无声诉说着“四海归心”的壮阔情怀。
如今炎帝陵已成为重要的研学基地。孩子们在这里体验钻木取火、辨识五谷,理解“耕耘”的原始含义;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百草园上实践课,重温“尝草疗伤”的仁心。更令人欣喜的是,陵园利用VR技术还原原始部落生活场景,让尘封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当夕阳为陵墓镀上金辉,常能见到年轻人静静坐在石阶上阅读《神农本草经》。始祖的精神不再是教科书里的遥远符号,而化作创新创业的勇气——正如炎帝当年劈开莽荒,今天的人们同样在开辟新的文明疆域。
站在常羊山巅眺望,渭河如带环绕陵园,远山含黛,稼穑连天。这方土地之所以神圣,不仅因为安息着一位始祖,更因为这里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本真的精神基因:开创的勇毅、济世的仁心、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当我们向陵墓躬身一拜,实则是在致敬那个永远昂首向前的民族魂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