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合欢山游客中心的停车场已集结了二十余位整装待发的登山者。头灯的光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交错闪烁,如同一群萤火虫在低语。这是我们「云端漫步」登山社为期两天的合欢群峰之旅,成员从高中生到退休教师,因对山的热爱而相聚。
领队阿雄有着古铜色的皮肤和爽朗的笑声,他正在做最后的行前检查:「大家记住,登山不是比赛,是团队合作。体力好的多帮帮队友,咱们是一个整体。」这句话贯穿了整个旅程——当年轻的大学生主动分担中年阿姨的帐篷重量,当经验丰富的老山友一路分享辨识地形的小技巧,当有人在陡坡喘息时,总有其他队员自然地伸出手拉一把。
攀登主峰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重境界。最初是针叶林带的清凉静谧,脚踩松针的沙沙声与鸟鸣交织;接着是裸露的箭竹草原,视野豁然开朗,玉山杜鹃在岩缝中倔强绽放;最后是海拔3417公尺的山顶,云海在脚下翻涌,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登顶那一刻的集体欢呼。大学生小陈掏出准备好的巧克力分给大家:「这是我妈的嘱咐,说登顶要吃甜的庆祝!」笑声中,原本陌生的面孔已变得亲切。
第二日攻顶东峰时突遇浓雾,能见度骤降至十公尺。阿雄立即调整队形,让体力较弱的队员居中,前后都有老手照应。在迷离的雾中,我们依靠绑在背包上的荧光条识别彼此,呼叫声在云雾间传递:「前面右转有碎石坡小心!」「后面的跟上来了吗?」这段路意外成为最深刻的记忆——当自然环境变得严峻,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反而更加清晰。
下山后的庆功宴上,退休教师王老师举杯说:「我爬过许多山,但这次最特别。不是因为我们征服了山峰,而是我们成为了彼此的山。」这句话让喧闹的餐厅突然安静。确实,这一路我们不仅跨越了地理高度,更在彼此扶持中消融了年龄与背景的隔阂。
回程的车上,有人计划着下个月的奇莱南峰之行,有人交换着联系方式。车窗外的合欢山渐渐远去,但山教给我们的事却在心里生根:登山从来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当团队绳索将我们连成命运共同体,每向前一步都是集体力量的见证。这或许就是「结伴同行」最深的意境——在山的故事里,我们既是彼此的风景,也是彼此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