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云居寺,素有“佛教圣地,石经长城”之称,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与石刻艺术的瑰宝。近日,这座千年古刹启动了新一轮文物保护工程,旨在通过科学与传统技艺的结合,延续其历史风貌。本报记者深入施工现场,揭秘古建修复背后的故事。 走进工程指挥部,墙面悬挂的病害分析图格外醒目:风化严重的石经板、酥碱的砖雕构件、局部倾斜的塔基……“我们先用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毫米级数字模型,再通过微钻阻力仪检测木材内部蛀蚀情况,就像给古建筑做全身CT。”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工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解释道。 无人机航拍:全域病害标记系统 红外热成像:检测隐蔽空鼓 材料实验室:传统灰浆配比复原 在藏经洞修复区,工匠们正用鱼鳔胶黏接断裂的经版。“这种唐代记载的粘合剂,我们反复试验了47次才复原成功。”非遗传承人张师傅展示着手中的竹制工具,“现代环氧树脂强度虽高,但会加速老化,只有遵循‘原材料、原工艺’,才能让修复痕迹百年后仍可识别。” 工程团队创新开发了 夕阳为脚手架镀上金边,年轻修复师正在为檐角戗兽补做地仗。远处,数字团队用3D打印技术复刻残缺的瓦当。“文物保护既要留住‘筋骨肉’,更要传承‘精气神’。”望着逐渐恢复生机的古建筑群,项目总指挥如是说。
“修旧如旧不是造假古董,而是用今天的手艺与历史对话。”——故宫博物院古建专家王研究员
AR辅助决策系统:戴上智能眼镜,历史照片与现状即时比对,虚拟颜料层帮助判断原始彩绘纹样。更令人惊叹的是,被风化的石经文字,正通过MSI技术逐字提取,未来将建成全球首个石刻经文数字库。
技术应用 成果 全景摄影测量 生成1:1实景模型 微生物防治 降低石质病变率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