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时,薄雾尚未散尽,北京房山云居寺的晨钟已穿透山间静谧。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千年古刹,以藏有万余块石刻佛经闻名于世,而其传承至今的汉传佛教早晚课仪轨,更成为信众体悟佛法的重要修行方式。
一、晨课:破晓时分的梵音大雄宝殿内,僧众身披袈裟分列两序。维那师击响引磬,《楞严咒》的诵唱声随之升起。僧人手持经本的指尖微微颤动,木鱼声与铜磬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晨钟108响,象征破除百八烦恼
集体绕佛三匝,步履与呼吸同频
晨课终了时的回向文,将功德普皆回向
二、暮课:黄昏中的禅思日影西斜时,晚课在药师殿展开。不同于晨课的清越,晚课更多几分沉郁之气。《阿弥陀经》的念诵声中,香炉升起的篆烟勾勒出光尘的轨迹。笔者注意到:
年逾七旬的老居士始终保持着标准的问讯姿势,年轻僧人的海青下摆随着叩拜动作划出优美弧线。三、仪轨中的文化密码
法器 | 象征意义 |
---|---|
引磬 | 唤醒昏沉 |
木鱼 | 精进不息 |
蒲团 | 降伏傲慢 |
当最后一缕暮光掠过石经山巅,晚课在三皈依的唱诵中圆满。云居寺的日常修行,正以这种古老而鲜活的方式,续写着汉传佛教的现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