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处,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正在北京房山云居寺悄然展开。2023年,云居寺石经博物馆推出“石经永驻·数字新生”主题展览,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将隋唐至明清时期僧侣刊刻石经的恢弘场景搬入现代展厅,让观众得以沉浸式体验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举。
千年石经:镌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密码云居寺藏有14278块石刻佛经,这些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朝刊刻的石板,构成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石刻佛经宝库。展览入口处的[1]石经山微缩模型前,AR眼镜自动识别触发特效——观众可见虚拟僧人手持铁凿,在3D投影中再现“凿石为室,刻经为藏”的历史场景。
AR技术解码古老工艺在核心展区“镌经问道”单元,观众扫描展柜中的石经残片后:
AR界面自动分层解析石板结构,展示不同年代的刻痕叠加
手势识别系统支持虚拟“触摸”历代刻工的不同刀法
动态还原“选石-打磨-书丹-刊刻-校验”完整工艺流程
技术团队采用[2]亚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历时两年完成全部石经的数字建档,为AR重建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数字重生:当古老技艺邂逅现代科技在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佩戴[3]定制AR设备:
体验唐代刻工慧月法师的“数字分身”指导刻经
通过手势识别尝试虚拟刊刻《金刚经》名句
实时生成个性化“电子拓片”扫码带走
“当虚拟凿刀接触石板的瞬间,震动反馈让我真切感受到刻经需要的那种力道控制。”——观众留言文化传承:数字时代的匠心接力
展览特别设置“古今对话”环节:
AR叠加展示古代工具与现代雕刻设备的工艺对比
数字沙盘呈现石经刊刻与保存技术的演变历程
区块链技术实现石经数字拓片的永久存证
据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采用的[4]混合现实技术,将作为石经保护的新范式,未来可实现受损经板的虚拟修复与研究。
[1] 石经山现存藏经洞9处,保存隋唐石经4196块
[2] 采用结构光扫描仪,单块石经采集数据量达15GB
[3] 设备配备眼动追踪与触觉反馈系统
[4] MR系统整合Unity引擎与Hololens2硬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