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玉渊潭公园,杨柳依依,碧波荡漾。在一片开阔的草坪上,一群游客围坐在一位白发老者身旁,手持竹篾和绢纸,聚精会神地学习传统风筝制作技艺。这里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晓东正通过一场沉浸式教学,向公众揭开传统风筝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脉相承的指尖绝活张晓东老师手持特制刀具,将青竹劈成细如发丝的竹条:“选竹要挑三年生的慈竹,竹节间距均匀,韧性最佳。”他边演示边讲解,观众席中不时发出惊叹。这项源自清代宫廷的技艺,经过曹氏七代传承,形成了“扎、糊、绘、放”四艺体系,其中仅扎制骨架就有平扎、斜扎、弧扎等18种技法。
现场教学实录选材处理: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体验熏竹定形工艺
骨架扎制:用鱼线绑扎出经典的沙燕造型
绢面裱糊:学习控制浆糊浓稠度的秘诀
工笔彩绘:临摹传统祥云纹样的笔法走势
“风筝的平衡点在腹线三分处,这里差一毫米,天上就歪一寸。”张老师握着学员的手调整提线位置,严谨态度令人动容。飞天的文化基因
教学现场陈列着百余件精品:象征福寿双全的蝙蝠桃子、体现二十四节气的春牛图、展现戏曲脸谱的孙悟空……每件作品都是可触摸的民俗画卷。张老师特别展示了一件按1:1比例复原的《红楼梦》美人风筝:“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里记载了43种扎制口诀,这些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DNA。”
传承中的创新传统工艺 | 现代改良 |
---|---|
天然植物染料 | 纳米防水涂层 |
手工描摹图样 | 3D打印模具 |
随着最后一只金鱼风筝乘风而起,活动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76岁的张老师望着满天飞舞的传统造型风筝,眼中泛着泪光:“看见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我这辈子值了。”玉渊潭的春风里,古老技艺正以鲜活姿态开启新的传承篇章。
小贴士: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非遗角
教学时间:每周六上午9:30-11:30
预约方式:关注“非遗传承在行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