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玉渊潭公园,作为城市中心重要的生态景观与市民休闲场所,承载着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和人文活动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淤积等问题逐渐凸显。2023年启动的湖底清淤工程,正是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手段实现水域环境修复的重要实践。
一、工程背景与必要性玉渊潭湖水系连接永定河引水渠,自20世纪50年代疏浚成形以来,历经多次局部整治。监测数据显示,湖底沉积物平均厚度已达1.2米,其中总氮、总磷含量超标3-5倍,导致藻类季节性爆发风险增高。底泥中的重金属(如铅、镉)迁移性增强,对水生生物链构成潜在威胁。
1.1 生态恶化表征沉水植物覆盖率下降至不足15%
鱼类种群数量较2010年减少40%
夏季水体透明度低于50厘米
二、清淤工程核心技术本次工程采用『精准清淤+生态修复』的复合模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2.1 动态测绘与分区作业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构建三维底质模型,将8.5公顷水域划分为三个污染等级区域。核心污染区(占比30%)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清除厚度达1.5米的黑色淤泥,同步进行泥水分离处理。
2.2 底质改良技术清淤后喷洒复合微生物制剂(含硝化菌、反硝化菌),配合沸石基质铺设,构建底泥污染物长效控制层。实验数据显示,处理后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提升至+150mV以上。
| 参数 | 治理前 | 治理后 |
|---|---|---|
| 底泥有机质含量 | 18.7% | 6.3% |
| 溶解氧(底层) | 2.1mg/L | 5.8mg/L |
工程团队引入『水文-生物-景观』协同修复理念:
3.1 水生植被重建按照0.8:1.2:1的配比种植苦草、狐尾藻、轮叶黑藻,形成立体净化系统。配套设置生态浮岛12组,栽种千屈菜、黄菖蒲等挺水植物。
3.2 动物种群调控投放鲢鳙鱼苗2.6万尾(生物量控制比例4:1),贝类底栖生物800公斤,重建物质循环通道。安装水下摄像机监测生物群落变化。
四、工程创新与社会效益区别于传统清淤作业,本项目开创多项技术创新:
淤泥原位固化技术节约运输成本45%
物联网水质监测平台实现实时预警
生态疏浚量较传统方式减少30%
工程实施后,水域生态服务价值预计提升至每年820万元,包括:
碳汇能力增加1.2吨/年
景观房产增值效益
降低蓝藻治理成本60%
五、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由水务部门、科研机构、市民监督员组成的三维管护体系,实施:
季度底泥采样分析
智慧水务系统接入
生态流量动态调配
玉渊潭清淤工程标志着城市湖泊治理从单一工程措施向生态系统整体修复的转变。该项目形成的技术规程已纳入《北京市河湖生态修复导则》,为超大城市水域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