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在一次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中,意外发掘出一口深埋地下的古井。经考古团队初步勘查,该井建造年代可追溯至明代中期,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井壁采用青砖错缝垒砌,井口直径约1.2米,保存状态较为完整。
文献记载显示,玉渊潭地区在金元时期便是皇家园林所在地。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提到「潭西有古井,水质甘冽」,印证了这口古井与区域水利系统的密切关联。井内出土的万历通宝铜钱及青花瓷片,为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修复工程的技术突破考古团队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展开修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准记录井体结构
微生物检测分析井壁生物侵蚀程度
传统「糯米灰浆」与现代环氧树脂复合加固技术
地下水文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位变化
该古井的发现具有三重意义:
印证明清北京城供水体系的演变轨迹
展现古代工匠的砖砌工艺智慧
为北方地区地下水变迁研究提供实物样本
文物保护单位创新采用:
| 技术手段 | 应用效果 |
|---|---|
| 全景摄影建模 | 生成毫米级精度数字档案 |
| AR增强现实 | 现场还原历史使用场景 |
| 环境监测物联网 | 实时预警结构风险 |
修复过程中开展的「考古开放日」活动吸引逾3000名市民参与,通过:
专家现场解说
VR沉浸式体验
青少年文物保护工作坊
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北京市文物局计划以此为契机,建立「城市考古教育基地」。
结语玉渊潭古井修复工程探索出一条兼顾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新路径。随着2023年底保护性展示设施的落成,这口承载着京城记忆的古井,将以创新方式延续其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