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北京城尚未苏醒,而位于门头沟的潭柘寺已悄然推开山门。作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潭柘寺的早课传统延续千年,被誉为“京城第一钟鼓”。笔者随香客踏着星光入寺,亲身经历这场跨越时空的禅意修行。
寅时入寺:千年古刹的苏醒仪式
穿过明代修建的牌楼,青石板路上还凝着夜露。守夜僧人手持灯笼在前引路,昏黄光晕里隐约可见康熙御笔“敕建岫云禅寺”的匾额。大雄宝殿前香炉升起袅袅青烟,与晨雾交融成朦胧的纱帐。
随着三声清脆云板响,僧众踏着整齐步伐列队入场。褐色海青与明黄袈裟在烛光中次第分明,布鞋踏过金砖地面的沙沙声,与殿角铜铃的叮咚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晨钟叩心:梵呗声中的时空折叠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当日轮将出的刹那,维那师击响大悲钟。108记钟鸣震彻山谷,每声间隔恰好是三次深呼吸的时长。笔者发现钟声之后必有引磬相和,暗合“先钟后磬”的古制。诵经声渐起时,东方既白的光恰好斜射在毗卢佛眉心,宛如神启。
《楞严咒》的念诵带着奇妙共鸣,年逾八旬的老法师领唱时,声线依然清越穿云。值得玩味的是,每当集体转调时,总有鸽子扑棱棱飞过殿顶鸱吻,翅声与经韵浑然天成。
暮鼓催归:禅机在日常
早课将尽时,执事僧开始击打殿前的法鼓。与晨钟的悠远不同,鼓点密如骤雨却错落有致,细辨竟暗含《华严字母》的节奏。香客中有人突然啜泣,年长居士却面露微笑——这或许就是禅宗说的“当头棒喝”。
早课参与指南
时间:每日04:30-06:00(夏季提前半小时)
着装:避免短裤拖鞋,女士需包头巾
礼仪:止语收手机,随众合十勿擅动法器
交通:地铁S1线石厂站转931路公交
当最后一声引磬消散在晨风中,斋堂飘来麻油面香的刹那,突然读懂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深意——禅不在蒲团上,而在这一呼一吸间的人间烟火里。潭柘寺的早课,原是场穿越千年的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