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的潭柘寺,古柏森森,香烟缭绕。作为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这里延续着已逾千年的盂兰盆节传统。清晨五时,悠扬的钟声穿透薄雾,僧众手持明灯列队经行,绛红色袈裟在晨光中流转如虹。
大雄宝殿内,三德六味供品庄严陈设。维那师举腔唱诵《盂兰盆经》时,二百余名信众齐声应和,声震梁椽。笔者亲见供台上特设的'往生莲位',密密麻麻写满信众先祖名讳,一张黄纸承载着跨越生死的牵挂。
午后举行的瑜伽焰口法会最具视觉震撼。金刚上师手结密印,将米粒洒向虚空,象征普施十方孤魂。当僧团唱到'汝等众生,皆得饱满'时,年迈的信众王居士悄悄拭泪——这是她第三十年为战乱中亡故的祖父超荐。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传供环节。从八岁孩童到耄耋老人,信众列队传递盛满鲜果的铜盘。笔者注意到有位母亲特意让幼子脱去手套:'要亲手感受供养的温暖。'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恰与《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精神内核遥相呼应。
寺院监院妙云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说:'新时代的盂兰盆节既要恪守传统,也要关怀现实。'今年的供品中特别增设了电子祈福屏,海外游子可通过云端提交超度名录。法会结束后,义工们将供果分装成300份'慈悲福袋',送往周边社区的独居老人家中。
佛经云'慈心应时施,福报如江海',这或许就是古老仪轨在现代社会的真正生命力。
暮色降临时,笔者在寺院茶寮遇见来自德国的人类学教授穆勒。他指着手里的记录本感慨:'这些仪式呈现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中国人独特的记忆伦理。'晚课钟声再次响起,香炉升起的青烟在空中画出螺旋,仿佛轮回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