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西郊的潭柘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之一。千年古刹周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植被。山间林下,生长着许多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它们曾是僧侣与山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如今也成为户外爱好者探索自然野趣的独特窗口。本文将介绍五种潭柘寺周边常见的可食野菜,揭开古刹与自然共生的饮食智慧。 初春时节,潭柘寺石阶缝隙与僧舍墙角常可见到荠菜的踪影。其羽状分裂的叶片呈莲座状展开,白色小花细碎如星。明《救荒本草》记载其"味甘性平",富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寺院斋厨常将其焯水凉拌,或与豆腐同煮为羹。 辨识特征:基生叶丛生,果实呈倒三角形 食用建议:三月采集嫩叶为佳 禅房后阴湿处生长的苦菜,黄蕊白花擎于细茎之上,叶片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元代《饮膳正要》称其能"通利五脏"。僧人多以盐渍去除苦味,佐粥而食。现代研究发现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功效。
文化印记
寺内明代碑刻记载,苦菜汤曾被用作僧众暑日消暑饮品。
夏季在放生池周边茂密生长的野苋,穗状花序呈现深紫红色。叶片钙含量是菠菜的两倍,《滇南本草》载其可"通九窍"。传统食用方法包括清炒苋菜、苋菜面饼,茎秆可腌制为佐餐小菜。
营养成分 | 含量(每100g) |
---|---|
维生素A | 291μg |
铁 | 2.9mg |
遍布寺院草坪的蒲公英,其嫩叶味苦回甘,《唐本草》谓之"解热凉血"。清明前后可采其花酿造蒲公英酒,根部烘焙后可作咖啡替代饮品。需要注意的是,采摘时应避开游客密集区域。
"采黄花入酒,其味清冽似禅"——清《潭柘山志》
雨季在寺院菜畦边匍匐生长的马齿苋,肉质茎叶富含ω-3脂肪酸。晾干后的马齿苋可久存,冬季与五花肉同炖为寺院传统滋补菜。现代研究证实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药用部位:全草
采摘时节:夏至前后
建议携带《北京植物志》进行对照识别,采摘时遵守寺院规定,每人每次采集量不宜超过200克。注意与毒芹、泽漆等有毒植物区分,不确定时可用「形色」等APP辅助鉴别。
⚠️ 注意事项:
避开农药喷洒区域
过敏体质者慎食
保护植物根系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