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潭柘寺,素有“京都第一寺”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永嘉年间,历经千余年风雨洗礼,寺中保存的楹联碑刻堪称一部凝固的书法史与文学史。本文试图梳理潭柘寺中历代文人墨宝,窥探其背后的文化脉络。
一、古刹源流与楹联传统潭柘寺初名“嘉福寺”,因寺后有龙潭、山间遍植柘树而得名。自唐代华严和尚扩建后,逐渐成为皇家寺院。明清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驻跸,文人墨客亦多来此访禅悟道,留下了大量楹联作品。
寺中现存楹联以明清遗存为主,其内容兼具佛法义理与山水意境,书法风格则涵盖楷、行、篆、隶各体,形成独特的“禅林书法博物馆”。
二、历代文人墨宝辑要元代雪庵题壁
大悲殿东壁存有元代高僧雪庵和尚所书“虎溪三笑”典故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此联以狂草挥就,笔势如龙蛇竞走,暗含禅宗“不立文字”之意趣。
明代董其昌禅联
毗卢阁前柱联出自董其昌手笔:
“鹫岭云开,空界自呈清净色;
龙堂月皎,圆光长现妙明心。”
楷书中融入行书笔意,墨色淡雅如烟,与联语中“圆光妙明”之境浑然天成。
乾隆御笔双绝
观音殿内乾隆御题联尤为瞩目:
“绕户竹风翻妙偈,
当空水月涤尘襟。”
金漆隶书庄重雍容,联尾钤“乾隆宸翰”“陶冶性灵”二印,尽显帝王气象。
步入潭柘寺山门,可见当代书法家启功补书古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瘦金体与弥勒造像相映成趣,印证着古今文脉的传承。
目前寺中部分古联已出现漆层剥落、木料糟朽等问题。2020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三维扫描技术为所有楹联建立电子档案,让这些文化瑰宝得以永续流传。
(注:本文所涉历史纪年及楹联考证参考《潭柘山志》《北京文物考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