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潭柘寺,以其千年古刹的庄严与自然山水的灵秀,成为无数摄影师的灵感源泉。自2018年首届摄影年展开幕以来,这一文化盛事已逐渐成为国内摄影艺术的标志性展览。本文将通过回顾历年经典作品,探寻镜头下的禅意与人文之光。
2018年:初探古刹神韵首届展览以“凝固时光”为主题,李墨白的《飞檐积雪》采用长曝光技法,将冬日檐角冰凌与香客足迹叠合成时空对话。王志刚的《晨钟》系列捕捉破晓时分僧侣撞钟的剪影,青铜钟体与现代人物比例形成强烈视觉隐喻。
第二届展览增设“四季轮回”专题,张清漪的《银杏雨》以每秒24帧高速摄影记录千年银杏落叶轨迹,金色叶片在青石板上的碰撞被网友称为“看得见的梵音”。日本摄影师山本隆的《禅修者》组照引发热议,长时间曝光下打坐僧侣化为半透明虚影,具象化“无我”境界。
特殊时期催生创新表达,青年摄影师陈菲的《空庭蛛网》用显微镜头拍摄寺院角落蛛网,露珠折射出未佩戴口罩的往昔游客面容。法国摄影师Luc Bernard的红外摄影系列《不可见之光》,揭示消毒消杀后仍萦绕梁柱的香火余温。
最新一届展览引入AI技术,林悦的《数字青烟》将历代香火形态进行算法模拟,动态投影与实体香炉虚实相生。VR作品《檐角维度》允许观众数字化“行走”于不同朝代的寺院屋脊,见证斗拱结构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