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的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闻名。这座历经1700余年的皇家寺院,近日因一场“山水古琴雅集”再度成为文化焦点。古琴家们端坐于千年银杏树下,指尖流淌出《流水》《广陵散》等经典曲目,琴声与梵钟共鸣,仿佛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雅集特别选址寺院后山的“龙潭”畔。清晨薄雾中,七位琴人沿溪而坐,采用唐代“九霄环佩”式演奏法。当《平沙落雁》的泛音响起时,恰有候鸟掠过水面,自然之声与琴音浑然天成。现场布置遵循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山水琴席”规制,以竹帘为幕,青石为案,营造出“人在画中弹,声从画外来”的意境。 曲目单涵盖唐宋明清各代名曲 使用复刻古法丝弦琴 融合禅宗唱诵与即兴琴歌 此次活动突破传统雅集模式,特别设置“数字琴谱互动区”。通过AR技术,游客扫描石碑即可观看《碣石调·幽兰》的3D指法演示。在藏经阁内,明代《神奇秘谱》孤本与当代水墨投影交织,展现琴学发展的千年脉络。年轻琴人王雪薇尝试用电子合成器与古琴合奏,引发关于传统乐器现代性的热烈讨论。 夕阳西下时,所有人移步观音殿前。古琴大师与僧众共同演绎《普庵咒》,低沉浑厚的散音与木鱼声交织,在场观众闭目静听。这一刻,古琴不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成为连接天、地、人的精神媒介。正如活动策展人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原历史,而是在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共鸣点。”
“听到《潇湘水云》最后一个泛音消散在山谷时,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声尽而意无穷’。”“琴者,心也”,古琴非遗传承人李清风在雅集开场时说道,“在这里弹奏,能感受到历代僧侣修行时的心境。”
历史遗存 现代创新 唐代断纹琴展示 AI琴声修复技术 明清琴谱典籍 全息投影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