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由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主办的「圆明园考古成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德国等15个国家的200余位考古学家、历史学者与文物保护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圆明园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展开深度对话。
会议首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近五年圆明园考古勘探成果:
在长春园宫门区发现完整排水系统遗迹
西洋楼景区出土鎏金铜构件217件
通过三维建模复原万方安和殿基址形态
法国国家遗产研究院专家Épse Dubois在主题报告中强调:「这些水系遗迹印证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与法国凡尔赛宫水利技术的关联性。」清华大学团队演示的「数字重生计划」引发热议:
「利用AI算法对1860年劫掠前影像资料进行智能补全,结合遗址扫描数据,已完成80%建筑群的数字复原」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Jessica Rawson提出国际合作倡议:「建议建立跨国文物数字档案共享平台,为流散文物的数字化回归提供技术支持。」
在圆明园罹难163周年特别环节,中法学者联合发布《文化遗产劫掠史研究》阶段性成果。德国海德堡大学Martin Schmidt教授指出:「遗址中发现的青花瓷残片与普鲁士王室旧藏存在明显窑口关联。」中国社科院王立群研究员则呼吁:「应当建立更开放的学术协作机制,破解历史谜题需要全球智慧。」
闭幕式通过《圆明园遗址保护北京共识》,确立三大方向:
运用地质雷达技术进行全域地下遗存探测
筹建跨国园林考古联合实验室
开发增强现实公众导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