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秋的清晨,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一群身着马甲、手持工具的参与者,正在文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考古体验——这是圆明园首次面向公众推出的『数字+实体』考古工具包实践项目。
参与者领取的灰色帆布包内,整齐排列着洛阳铲缩微模型、全息测绘平板、文物碎片收纳盒等十二件特制工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带有AR识别功能的考古手账,扫描遗址标牌即可呈现三维建筑复原影像。
“原来凤麟洲的汉白玉基座有隐藏纹饰!”中学生张晓雨通过设备放大观察,发现了现场肉眼难辨的波浪浮雕。
在划定的模拟探方区,考古领队李明博士演示了分层发掘法:
1. 用毛刷清理表层浮土
2. 手持金属探测器扫描
3. 石膏固定脆弱土层
4. 三维扫描仪记录地层信息
参与者王建军夫妇在30cm深处发现了带有釉光的瓷片,经比对确定为乾隆时期青花瓷残片。数字工具包中的比对系统即时显示出同类馆藏文物的完整形态。
下午的实验室环节,文物修复专家展示了:
多光谱分析仪辨别颜料成分
3D打印补全残缺构件
虚拟拼接技术重组破碎瓷器
大学生团队用时2小时,成功将17块陶片还原成完整的嘉庆款霁蓝釉碗,数字修复成果被录入圆明园文物数据库。活动尾声,参与者将今日发现封装入特制电子时光胶囊,这些包含空间坐标、修复数据和感悟视频的数字档案,将通过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在圆明园数字记忆库中。
“我们不是在玩泥巴,而是在触摸文明的心跳。”退休教师周文彬在留言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