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让圆明园从'万园之园'化为民族记忆的纪念碑。这座占地350公顷的皇家园林,承载着清代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也铭刻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历程。2019年,教育部将圆明园列入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录,我们团队历时18个月,开发出国内首个系统化的圆明园主题研学课程体系。
项目组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梳理清代样式雷图档2000余件,数字化复原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考古专家带领学生在鉴碧亭遗址开展探方实践,出土琉璃瓦残片137件,其中3件带有'内府监造'戳记的构件被确认为新发现文物。
2. 跨学科课程设计历史模块:通过AR技术重现'四十景'原貌
地理模块:水系治理与园林生态分析
艺术模块:十二兽首铸造工艺工作坊
3. 教育技术整合运用BIM技术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重建澹怀堂'项目,系统自动评估建筑结构的科学性。该模式获202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一等奖。
模块 | 教学目标 | 实践活动 |
---|---|---|
文明之殇 |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 火劫模拟沉浸剧场 |
匠心传承 | 提升审美素养 | 掐丝珐琅工艺体验 |
大国工程 | 锻炼系统工程思维 | 园林节水系统设计 |
在2023年春季学期试点中,海淀区6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参与课程,课后调研显示:
87%的学生能准确阐述圆明园的双重文化价值
76%的学生自主完成文物保护调研报告
课程满意度达92.3%
面对研学旅行'游而不学'的普遍困境,我们构建了'三维评价体系':
知识维度:通过数字徽章记录学习轨迹
能力维度:采用PBL项目成果考核
价值维度: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承诺书
未来计划将课程延伸至国际学校,开发中英双语版本,让更多青少年在触摸历史疤痕的过程中,理解文明互鉴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