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对某遗址公园为期6个月的昆虫群落实地调查,共记录昆虫12目67科132种,揭示园区内昆虫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遗址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方法与样地设置调查时间:2023年3-8月(每月3次周期性观测)
采样方法:扫网法、灯诱法、陷阱法结合人工观察
样区划分:遗址核心区(A区)、植被恢复区(B区)、滨水生态区(C区)
鉴定工具:Olympus SZX10体视显微镜配合昆虫图鉴数据库
主要调查结果 1. 昆虫类群分布目 | 科数 | 种数 | 占比 |
---|---|---|---|
鞘翅目 | 18 | 34 | 25.8% |
膜翅目 | 14 | 28 | 21.2% |
鳞翅目 | 12 | 25 | 18.9% |
滨水生态区(C区)Shannon指数最高(3.12±0.15),显著高于遗址核心区(2.31±0.21)(P<0.05)
生态意义与建议建立关键物种(如传粉昆虫)保育廊道
开发昆虫多样性主题研学路线
优化夜间照明系统减少光污染影响
遗址公园昆虫群落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人工修复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已达自然生态区85%,建议实施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参考文献《城市绿地昆虫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20
GB/T 38582-202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