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华北腹地的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技术的升级,一项名为“百花山鸟类音档”的科研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通过系统化采集珍稀鸣禽的叫声,构建了国内首个专注于濒危鸟类声学特征的数据库,为生态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全新维度的科学支撑。 项目团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集合了以下技术亮点: 高精度声谱采集:配备128kHz采样率的专业录音设备,完整捕捉超声频段信号 三维空间定位:结合阵列式麦克风与GIS系统,实现鸟鸣空间分布的精准标注 智能识别体系:基于深度学习的声纹识别算法,准确率达92.7% 历时3年的野外作业中,科研人员累计获取超过1400小时的原始音频,涵盖17目42科128种鸟类,其中包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9种濒危物种的完整发声谱系。
生物多样性研究
通过声学标记追踪,已发现3个疑似新亚种的独特鸣叫模式,为后续形态学验证提供线索...
保护实践应用
2023年利用声波回放技术,成功引导迁徙迷途的黄胸鹀种群返回正确路线...
数据库采取分级开放策略:
访问权限 | 内容范围 | 获取方式 |
---|---|---|
公众版 | 常见鸟类基础声纹 | 移动端APP |
科研版 | 完整元数据及分析工具 | 学术机构申请 |
“这些声音记录不仅是数据,更是留给未来生态的‘声音化石’。”——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明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