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空馆自1980年开幕以来,一直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天文科普与科研基地。作为香港市民探索宇宙奥秘的窗口,这座标志性建筑不仅通过沉浸式展览和互动设施激发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更以独特角色推动本地与国际天文研究的发展。
科学与艺术的建筑融合坐落于尖沙咀海滨的蛋形穹顶建筑,将天文学元素融入建筑设计——半球形天象厅象征宇宙的浩瀚,倾斜立柱暗合黄道面角度。馆内配备亚洲首个全自动化天象投影系统,直径23米的半球荧幕可实时投射超过9000颗恒星,为观众还原最逼真的星空观测体验。
常设展览与科研成果展示宇宙演化长廊:通过3D建模展现从大爆炸到星系形成的138亿年历程
深空探测专区:展出中国嫦娥五号月壤样本及火星车1:1模型
引力波剧场:用4D动感座椅模拟黑洞碰撞引发的时空涟漪
科研协作与国际网络作为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成员机构,太空馆与全球20余家天文台建立数据共享:
- 参与「泛星计划」近地天体监测
- 为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提供大气扰动修正数据
- 2023年联合发现编号2023 HK的小行星
年份 | 项目 | 成果 |
---|---|---|
2021 | 光污染研究 | 建立粤港澳夜空亮度监测网 |
2022 | 系外行星数据库 | 完成3000+行星大气光谱分析 |
太空馆推出「星空导师计划」,培训中学生操作专业级望远镜。每周三的「天文茶座」邀请诺奖得主与公众对话,2023年参与人数突破1.2万人次。其开发的AR星图APP已累计被下载超过80万次。
未来展望随着2024年25米射电望远镜的建成,香港将首次具备深空探测能力。太空馆正筹备「数字宇宙」项目,利用量子计算模拟早期星系形成过程,这项工作或将革新宇宙学理论研究范式。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具体展览内容以场馆公告为准)